辽宁省示范性高中

立德树人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特色创新

科研平台

SCIENTIFIC RESEARCH

学术交流
您的位置: 首页 >   > 科研平台 > 学术交流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发表:抚顺六中 日期:2016-03-22 浏览:0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物理教师   赵欣


教学内容自由落体运功设计者学校抚顺六中

设计者姓名赵欣

选用教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本节课的教学

设计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会科学探究方法,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学生铺垫好适当的“台阶”,让学生沿着台阶往上走,从而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教师通过导学案的设计,使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进行讨论和探究式教学。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展示、学生点评、学生总结,教师起到引领作用。


学习者分析需求分析本节课是匀变速运动的特例,是匀变速运动规律的进一步应用


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已认识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位移、路程、速度、加速度,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并且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已体会到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些方法,如运用理想模型和数学方法(图象、公式),以及测加速度、处理实验数据等方法。


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对前几节运动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应用和提升。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合作实验,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明确重力加速度的意义,不仅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具体、深入的认识和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而且使学生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具体的成果,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够熟练的应用规律解

本节课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规律。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并验证自由落体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目标阐明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

2、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加速度的大小,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领悟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策略制定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

   通过课前观看视频,从生活中引出本节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直觉经验和逻辑推理的矛盾,激发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明确本节的研究目标,通过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体验成功的愉悦。

2、以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策略

在探究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时采取了分组实验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实验的设计、操作和测量,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师生和谐、互动的氛围中,愉快地、自然地、主动的探究新知识,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方法和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精神。

教学中创设物理情景是教师引导,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引导学生来探索规律并让学生试着自己得出结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拔。

突破方法,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实验,用实验实例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观点。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物理研究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数据、归纳结论、类比迁移自己推导出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和规律。

采用:“复习提问—直观演示—分析讨论—实验探究—揭示规律—巩固知识”并辅以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1、回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2、概括落体运动是竖直向下的直线运动


3、通过演示实验的分析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掌握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4、通过合作探究实验来验证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并求出加速度的值。


5、知识应用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6、巩固练习,能力提升


7、课堂小结


8、布置作业

一、复习提问

教师提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运动规律有哪些?

学生回答:

V=V0+at  X=V0 t +  a t2  V2¬¬¬–V02=2aX    



二、引入新课

1、教师提问:悬挂在铁架台上的小球,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学生回答:重力、拉力

4、教师演示:用火将悬线烧断,引导学生观察小球的

运动。

学生观察到:小球在重力作用下,沿竖直方向作直线运动。

教师引入新课:落体运动是最常见的一种运动,任何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都是沿着竖直方向作直线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特殊的下落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三、新课教学

(一)自由落体运动

1、教师提出问题:究竟是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呢?

此时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让大铁片和纸片同时、等高、无初速下落。

学生观察到:重的铁片先落地。

得出“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结论。

2、教师提问:以上观点是否正确呢?你能否设计实验

证明你的观点?

3、让学生上讲台演示其设计的实验,并说明其观点。

学生演示:较重的铁纸片和轻小纸团同时、等高、无初速下落,或等大的铁片和纸片叠在一起无初速下落。学生观察到:轻小纸团比较重的铁片下落快,或铁片和纸片一样快。

4、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1)根据前面的实验和分析,同学们猜想一下,物体下落的快慢跟重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没有关系。

(2)那怎么解释前面的实验现象呢?

学生回答:空气阻力影响了物体下落的快慢。

(3)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完全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物体谁下落得快呢?

学生回答:一样快

5、教师演示钱羽管实验

学生观察到:在抽去空气的钱羽管内,轻重不同的铁片、羽毛同时落下。

得出结论:在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下落的快慢跟物体重力无关。我们把这样的运动称为自由落体运动。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a•从静止开始下落,初速为零;b.只受重力,或其他力可忽略不计。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1、教师提出问题: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部分学生回答:匀加速直线运动。

教师:那么他的加速度是多少呢?加速度与质量有关系吗?你有什么根据吗?你研究过吗?

学生:进入了思考状态。

2、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提出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最简

单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教师提问:怎样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

学生回答: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常量,物体运动的位移s、时间t、速度v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3、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提出设计方案。(可能会出现多种设计方案,其中采用两种方案)

方案一: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利用   判断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并求出加速度a。

方案二: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求出个点速度v,画出v-t图像,通过图像判断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并求出加速度a。

说明:教师对同学们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特别对于方案一要着重分析引导,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分组进行试验操作数据处理,1、2、3小组用方案

一进行试验,4、5、6组用方案而进行试验,然后

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及加速度a。

说明:此时教师走到各个小组中去,对各个小组的实验及数据的处理进行指导,帮组学生解决问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5、总结交流结论成果

进行交流后,发现不同物体所做的试验结论都相差不大,都在9.5 m/s2左右,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可以认为相同。

6、总结结论:

(1)运动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的加速度──重力加速度g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做自由落体的加速度都相同。

强调:“在同一地点”。就是说,在不同的地点,物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不同。(教师介绍精确实验测定的北极9.832 m/ s2、北京9.801m/s2、长沙9.791m/s2、赤道9.780m/s2的重力加速度值,总结出:越靠近赤道,重力加速度的值越小;越靠近两极,重力加速度的值越大。并给出一般取值。)通常计算中,g=9.8m/s2

方向:竖直向下。

6.探究过程小结: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作出假设,选择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数据、总结交流结论成果,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总结:运动规律:公式:     

(三)知识点应用

1、能否找出刚才纸带上所打的第一个点吗?

(利用  只要距第二个点约为2 mm的点)

2、为了测出井口到井里水面的深度,身边没有尺子,但有一秒表,如何粗略测量其深度。可让一个小石块从井口下落,若测得经2s钟听到石块落到水面的声音,求井口到水面的大约深。(不计声音传播的时间)

(19.6米)

3、一物体从塔顶做自由落体运动,经过3秒钟落地,求:

(1)塔的高度?(45m)

(2)物体落地时的速度?(30m/s)

小结:从这题中可以看到应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我们可以把长度测量问题转换为时间测量问题。这是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测量转换方法。  


(参见教科书44页做一做)测定反应时间:测人的反应时间,一个人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经过的时间叫反应时间。可以用下面方法测定:请一位同学用两个手指捏住木尺顶端,请你拳起一只手的手指在木尺的下部,作握尺的准备,但手的任何部位都不要碰到木尺,当看到那位同学放手时,你立即握木尺,测出木尺下降的高度,就可以用自由落体规律求出反应时间。假设测得某人握住木尺时,木尺下降了20 cm,求该人的反应时间。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材练习题3、4

回忆匀变速直线运动让学生进入学习的物理情景,以便于最后学生自己找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让学生进入新的物理情景,引入新课


    让学生思考、讨论,明确空气阻力使下落物体的运动表现得很复杂,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先忽略空气阻力,研究物体不受空气阻力的运动。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观察与推理的能力,而且会逐渐形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逻辑推理能力。


让学生体会提出猜想、验证猜想、科学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方法。


    通过探索研究过程,得出重要的结论:自由落体是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g;同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精神。最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得出及应用等知识也就水到渠成。因此,对课本知识的适当延伸、拓展,让学生经历设计实验、合作完成实验、交流实验成果、得出结论,再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当今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锻炼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线索,学会科学探究的途径。


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学会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板书设计自由落体运动

一、定义:

1、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条件:(1)只受重力其它力可以忽略不计。

        (2)初速度为零。

二、运动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g)

大小:通常g=9.8m/s2或g=10m/s2

方向:竖直向下

V=g t

h= g t2

V2=2gh


课后反思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科学抽象能力。教学时,教学过程的第一部分(通过演示实验,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可以适当紧凑些,尽量缩短教学时间。研究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分析时,尽量激发学生思考,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纸片、铁片),放手让学生上讲台来演示,这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活跃了课堂氛围。

2.通过探索研究过程,得出重要的结论:自由落体是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g;同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精神。最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得出及应用等知识也就水到渠成。因此,对课本知识的适当延伸、拓展,让学生经历设计实验、合作完成实验、交流实验成果、得出结论,再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当今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3.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很多方案。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时,学生可能会提出按学生实验“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那样测出加速度,或不用小车,用钩码直接钩住纸带跨过滑轮水平拉纸带等,教师要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出发,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完善。分组实验时,可以两个或三个同学为一组,数据的处理时一定要灵活,同组实验者分别用计算器计算,这样,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又达到了总结规律的目的。


《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教学设计

美术教师  裴延民

 

[教材分析]这一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美术欣赏,本课由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主要种类介绍三部分构成,罗列了年画、刺绣、皮影、玩具、装饰品、泥塑、剪纸等民间美术,本课重点介绍年画、泥塑、皮影、剪纸。


一、教学目的


认识民间美术是中国美术的重要部分,有众多门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认识民间美术中宝贵的艺术创作经验,对专业美术创作有重要借鉴价值民间美术中包含着多民族的艺术创造,应重视民间美术作品的收藏与研究。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图案的色彩、构成、工艺和吉祥寓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了解民间美术的特点、含义表现形式,从作品的选材、构图、形状、色彩等方面欣赏。感受民间美术作品的美,给学生愉悦的审美教育。

②教学难点:结合民间美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说明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准备


教具:民间美术作品教学图片(课件)、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作品、实物。

学具:收集民间美术作品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请同学们欣赏一些图片,看看哪些属于民间美术作品?他们又代表着哪些寓意?春节,舞龙、舞狮、贴门神,用来辟邪!贴对联、年画,用来祈求美好的一年,如莲花和鲤鱼寓意连年有余,倒贴“福”字寓意福到等。在结婚、生日宴上,是否见到一些以鸳鸯、喜鹊、百合、桃子、莲子等图案的服饰、食物。百合寓意百年好合,莲子寓意连生贵子,桂子早生贵子等等。(学生回答)――(欣赏部分民间美术作品图片)

什么是民间美术? 

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学生回答)。

民间美术的特征?

师:请每组讨论一下,推荐一位评委。[上讲台评价](4分钟)。

    生:①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的,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伤口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所以应该是民间美术。

    [师强调民间美术定义]

    生:②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祭祀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美的观念。

    生:③所谓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生:④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风俗有密切联系,

以上就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讲了这么多谁能来概括讲一下民间美术大体有哪些种类? 

1、年画

年画历史悠久,著名的产地是天津的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是春节时期张贴的画,题材吉庆欢乐,色彩热烈构图饱满,,适应屋内屋外张贴的环境,题材以戏剧、神话、小说人物、美女、娃娃等题材居多,也有一些山水花卉作品,晚清时期出现一些反映抵抗外国侵略、习文习武、新事物等题材的作品。                                     

师:请看,这是《一团和气》或称《各气吉祥》,[展示作品]

[生看完后谈自己的感想]

    师:这是桃花坞年画中影响极深,流传很广的传统代表作画面呈圆型。中央是头戴红花,扎羊角发髻,活泼天真,憨态可掬有似稚童,又似老妪的笑脸,身穿锦团服饰,颈佩长命富贵银锁,手棒《各气吉祥》卷轴,给人喜气洋洋,富足堂皇的感觉。在构图形象塑造上特意呈圆型,寓意“团圆”“圆满”,表达了人们在新春佳节中盼望家庭和睦,生活幸福,诸事顺道的良好的愿望。

    桃花坞年画题材内容相当丰富,除了一些吉祥喜庆之作外,还有小说戏剧类、祈福避灾类、风俗时事类,比如这一幅《上海火车站》就是反映当时新事物的一幅风俗画。同学们以为怎么样?

2、泥塑

古代的泥塑有两类,一类是供玩耍的玩偶,一类是作为室内陈列品的戏剧题材雕塑、肖像等。无锡惠山泥人就两类都有,大阿福一类模制的技艺比较简单,售价低廉,称为粗活,而手捏戏文等则称为细货。请同学们欣赏泥塑图片1《大阿福》

无锡泥人大阿福是一个怀抱小兽的婴孩形象,为当地传说中能驱除猛兽,保佑平安的神话人物,加上一团和气的形象就被作为吉祥喜庆,多子多福的象征。用双片模翻制,造型简单饱满,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塑与绘相结合。                                             

图片2《严振像》天津泥人张作品面对真人作肖像,人物造型,衣服处理和淡雅设色,都明显受到传统的绘画的影响。

3、皮影

又叫影子戏,是中国古老的戏种,以陕西、山西、河南为主要发祥地。皮影戏的影人和道具最初是用素纸雕镂的,后来改用牛皮或驴皮,因为它韧性好半透明,易于雕刻及着色,为表演的特殊需要都取侧面形象着色用矿物质颜料色彩艳丽经久不变,背景和道具都雕镂的很精细都是很好的美术作品,在演出时,以灯光将皮影映在白色的幕布上,演出者灵活的以杆操纵影人的动作配以唱腔和道白。

欣赏作品《三顾茅庐》学生观看谈感想(这一作品表现在卧龙岗茅庐中,诸葛亮与刘备、关羽、张飞谈论天下大事的剪纸

情境道具雕刻的非常精细。

4、剪纸

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学生欣赏剪纸图片谈感受。    

老师带来一些彩纸请同学们尝试剪剪窗花,美化一下我们的班级环境。

五、布置作业 

学生作业, 老师巡回辅导

六、举行作品发表会

[布置时放背景音乐,烘托热闹气氛]

七、小结



网站技术支持:抚顺市众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024-52433666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