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示范性高中

立德树人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特色创新

科研平台

SCIENTIFIC RESEARCH

学术交流
您的位置: 首页 >   > 科研平台 > 学术交流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发表:抚顺六中 日期:2016-03-22 浏览:0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教师  付东明

 

【学习目标】有关反应热的计算类型题。

【学习重难点】利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自主预习】

甲烷的燃烧热ΔH=-890.0kJ•mol-1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表示CH4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的燃烧热ΔH=-283.0kJ•mol-1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表示CO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斯定律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学案】有关反应热的计算题型归纳(例题写出计算过程)(选修4  P12-13)


题型一: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热


【探究1】通过例题1分析,已知一定量(物质的量、质量、标况下气体体积)的物质参加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计算有一定要求的反应热的步骤是什么?

例题1:25℃、101KPa时,将1 g钠与足量的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晶体并放出17.87KJ的热量,计算生成1mol 氯化钠的反应热,并写出生成1mol 氯化钠的热化学方程式。

【探究1总结】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热的步骤:

第一步:根据题目要求书写___________________(或根据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设反应热为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质量、气体体积与___________成正比例,列出______计算。

【探究2】通过例题2分析,已知热化学方程式中混合气体共放出的热量,计算混合气体中各成分的体积比(物质的量比)都有哪些方法?

例题2:已知表示H2和C3H8(丙烷)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H2 (g) +12O2(g) == H2O (l)   H=285.8 kJ•mol1  

C3H8(g)+5O2(g) == 3 CO2(g) +4H2O (l)   H=2220.0 kJ•mol1

有氢气和丙烷的混合气体共5 mol,实验测得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3847kJ,则混合气体中氢气和丙烷的体积比是(     )

A. 2:3  B. 3:1  C. 1:4        D. 1:1

【探究2总结】已知热化学方程式中混合气体共放出的热量,计算混合气体中气体的体积比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二:利用物质的燃烧热直接计算反应热


【探究3】通过例题3分析,利用燃烧热的数据直接计算一定量的物质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公式:Q放=∣燃烧热∣×n(可燃物),使用这个公式的条件是什么?

例题3: 已知CH4(甲烷)的燃烧热ΔH=-890.0kJ•mol-1,在25℃,101 kPa时,4.0g CH4充分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探究3总结】使用公式Q放=∣燃烧热∣×n(可燃物)计算反应热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三:利用盖斯定律,加合法计算反应热


【探究4】通过例题4分析,已知各步反应的反应热,利用盖斯定律,加合法计算总反应的反应热的计算步骤是什么?例题4中,总反应中的O2(g)在各步反应中都出现,加合法计算反应热时应如何处理各步反应都含有的物质?

例题4:已知下列各步反应的反应热为:

(1)CH3COOH(l)+2O2(g)=2CO2(g)+2H2O(l)  △H1=-870.3 kJ/mol

(2)C(s)+O2(g)=CO2(g)    △H2=—393.5 kJ/mol   

(3)H2(g)+12O2(g)=H2O(l)  △H3=—285.8 kJ/mol  

计算总反应:2C(s)+2H2(g)+O2(g)=CH3COOH(l)的反应热是多少?

数学运算关系(总)=________,

∴ΔH(总)=_______________

2C(s)+2H2(g)+O2(g)=CH3COOH(l) △H=______________= _______ 

【探究4总结】加合法计算总反应的反应热的步骤:

第一步:首先确定__________;

第二步:写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写_______________。

加合法计算反应热时处理各步反应中都含有的物质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检测】


1、25℃、101KPa时,1gH2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142.5KJ的热量,计算生成1mol H2O(l)的反应热为(     )

A. -285.0 kJ•mol1    

B. +285.0 kJ kJ•mol1    

C. -566.0 kJ•mol1    

D. 566.0kJ•mol1   

生成1mol H2O(l)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O的燃烧热ΔH=-283.0kJ•mol-1,在25℃,101 kPa时,14g CO充分燃烧生成CO2放出的热量是(     )(CO的相对分子质量28)

A. -566.0 kJ•mol1      

B. 566.0 kJ    

C. -141.5 kJ•mol1 

D. 141.5 kJ  

3、已知H2和CH4(甲烷)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H2 (g) + 1/2 O2(g) == H2O (l)       H=286kJ•mol1  

   CH4(g)+ 2O2(g)=CO2(g)+2H2O(l)   ΔH= -890KJ•mol-1

有H2与CH4的混合气体5 mol,使其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l),实验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是3695KJ,则原混合气体中H2与CH4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4:1     B.1∶3

C.1∶4      D.1∶5

4、在25℃,101 kPa时,已知:2H2O(g)=O2(g)+2H2(g)  ΔH1

Cl2(g)+H2(g)=2HCl(g)  ΔH2

2Cl2(g)+2H2O(g)=4HCl(g)+O2(g)  ΔH3

则ΔH3与ΔH1和ΔH2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ΔH3=ΔH1+2ΔH2                    

B.ΔH3=ΔH1+ΔH2

  C.ΔH3=ΔH1-2ΔH2                   

D.ΔH3=ΔH1-ΔH2


【教学设计环节】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定性地了解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感受到了反应热,并且了解了物质发生反应产生能量变化与物质的质量的关系,及燃烧热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介绍了盖斯定律,并从定量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伴随的热效应。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盖斯定律的应用,并以此说明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本节的重点是利用反应热的概念、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通过四道不同类型的例题加以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应用定律、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时间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0分钟左右,反思总结当堂检测10分钟左右,其余环节20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三、教学实施方法


    突破反应热的计算要在相关概念上下功夫,列表比较出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的概念,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

 

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

概念:当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反应热。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燃烧热。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时的反应热称为中和热。

外在表现吸热或放热放热放热

焓变△H〈O或△H>O△H△H〈0

反应条件一定温度101kPa稀酸和稀碱

反应物及

生成物的量不限定1mol可燃物生成1mol液态水

适用范围化学反应可燃物燃烧生成最稳定氧化物

C→CO2(g)

S→SO2(g)

H→H2O(l)中和反应

关系燃烧热、中和热是反应热的特例


 

四、教学课后反思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首先以例题的形式,引发学生对反应热计算方法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本节的学习产生兴趣。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盖斯定律解题的重要性。首先从学生熟知的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开始,得出计算反应热会有不同方法,分析小结得出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的步骤,进一步通过例题、“试误”由学生总结盖斯定律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及技巧。本节课的设计全部在围绕着如何让学生自主的获得知识,如何自主的发现规律,如何自主的掌握应用。因此本节虽是一节计算课,但学生参与热情,课堂气氛高涨,被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发,一直被一种自主探究的气氛所围绕,学生动起来了,自然本节的教学目标落实的也很到位。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教学设计

美术教师  周锦星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结构:本课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简单介绍了美术的基本分类方法,这里只列出了一个简略的艺术分类,学生了解这些就可以了。但教师还应明白,美术的分类——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篆刻,还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题材、内容等作更细致的划分。第二部分再以中国唐代画家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为例,简单介绍了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什么是美术鉴赏,因为美术或艺术的概念本身就十分复杂,它将涉及到更为复杂的专业知识,这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是困难的,也将影响本课的主题。更由于当代艺术已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什么是艺术”在学术界也是一个正处于争论之中的问题,对于那些还没有定论的问题我们只好在教学中暂时悬置起来。第三部分鉴赏的意义与价值

一、教学内容

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二、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

2、方法与过程: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教学中以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为引导,引起关注---深入讨论---感悟意义---树立信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对美术现象的关注,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去深入感觉人类生活中美术的作用与人类创造美的精神。使学生明确美术鉴赏的学习目的以及重要意义,从而树立学好美术鉴赏课程的兴趣与决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于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

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四、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幻灯片及相关美术作品照片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启发、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面对一张照片,猜一猜他的身份。(出示爱因斯坦的照片)。

(二)讲授新课

话题1:美术作品的门类有哪些?

鉴赏美术作品,首先我们先了解美术的分类。教师出示图片《清明上河图》、《向日葵》、《兵马俑》、《思想者》等让学生们更深入了解美术的分类: 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等。

话题2:什么是美术鉴赏? 怎样进行美术鉴赏?

出示张萱《捣练图》和 米勒《拾穗》,思考:两幅作品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讨论并思考。提示: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主题内容 年代  材料  历史背景  作者创作意图

学生回答:

相同点:都是一劳动妇女为题材

不同点:前者:贵族妇女 平和优雅的美 中国画   盛唐            后者:贫穷妇女 让人产生同情 油画  19世纪的法国

教师总结: 

    以上对两幅作品的分析实际上就是美术鉴赏的全过程。我们在欣赏作品和针对作品思考解决以上问题的过程,其实就已经进行了美术鉴赏。(引出美术鉴赏的概念)。

怎样去鉴赏?

    具体地说,就是要弄明白一件美术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材料、语言形式和表达内容、以及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等等。

话题3:美术鉴赏对我的人生真的那么重要吗?(美术鉴赏的意义与价值)

衣、食、住、行只是最简单的生存层面,它们都离不开美术,自然也离不开美术鉴赏。我们来看一下美术作品带来的价值与功能。美术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自己的社会角色。它的价值与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认识功能 ● 教育功能 ●审美功能

认识功能:

    通过美术作品的内容或形式,认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下的人们的生活、历史、风俗、观念等。如张萱《清明上河图》。

教育功能:

    美术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对观众形成思想和道德上的感染和影响,以培养人们对待自然、社会、人生以及自我的态度。如《拾穗》

审美功能: 

培养人们对美的事物、美的形式的辨别力、敏感性和感受力。如《向日葵》。

七、{练习}

以美术作品竞猜形式让同学们玩的同时学到很多美术鉴赏知识。

八、教学总结

    以马克思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世界有不同的方式,,以艺术审美的方式来认识世界是我们认识和掌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当你懂得用眼睛去发现美和鉴赏美的时候,整个世界的意义都会有所不同。

九、教学后记




网站技术支持:抚顺市众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024-52433666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