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示范性高中

立德树人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特色创新

教研教改

TEACHING

校本研训
您的位置: 首页 >   > 教研教改 > 校本研训
“基于新教材的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 抚顺市第六中学生物组集体教研纪实
发表:抚顺六中 日期:2021-12-20 浏览:0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素养的发展依托于情境。
      2021年10月14日,抚顺市第六中学生物组全体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便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利用大教研,通过对新教材的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姜春华老师从以下两方面阐述:
       1、过程型情境创设过程中,重视图片展示情境、图表分析情境、模型构建情境等的设置。重视图表分析与概念图建构,发展科学思维。
      各类图表的分析研究活动贯穿了本案例,如对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及含量、组成玉米细胞和人体细胞的元素及含量进行讨论分析,学生运用归纳与概括的科学思维,认识了生命的物质性。运用归纳与概括的方法对组成自然界的元素、组成细胞的元素、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等进行关系图的模型构建。在学习了本节知识后对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进行概念图的建构。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教师指导学生对教材提供的不同氨基酸分子的结构式进行比较,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科学思维方法认识氨基酸的结构特点。通过多位学生手拉手模拟肽链形成过程的探究,使氨基酸的空间结构、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等问题迎刃而解,不仅让微观的生命现象宏观呈现,利与认知,还可以提升学生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用简单模型解释复杂概念的能力。

       科学研究成果情境:在本节的生物科学史话“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中,不但介绍了19世纪科学家对蛋白质分子研究采用的方法和进展情况,而且把在1965年参与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科学家名字列出来,并着重介绍了北京、上海两地科学家经历多次失败,最终合作完成此项艰巨任务。这样编写生物科学史的意图,一是表达出国家和社会对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价值认同,二是让学生体会到在1965年我们国家经济条件还很落后的时候,科学家都能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合作的力量研究出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生物组各位老师均提出了宝贵建议,并达成共识:
      生活是情境创设的重要源泉。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生活情境包括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规律、生物科学与技术应用的场景、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事件等。科学史情境则源于历史上对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等的发现和发展。生物学是一门前沿科学,研究成果丰硕,生物教材一般还会结合知识点,创设基于科学研究新成果的情境。
       全组同志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气氛非常热烈。

刘曼校长对此次教研活动给出总结:
1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2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3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4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情境是“情感”与“环境”的融合。客观上它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各类场景、事物、事件等;主观上,它具有使人产生情感体验方面的作用。

高中生物教材中每一个创设的情境都不是信手拈来的。它需要我们萃取核心素养的精髓,细细打磨,这样才能设置出适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的情境,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学好生物学。



网站技术支持:抚顺市众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024-52433666 流量统计: